《•外治医学方论大全•》连载(9)
【<《•外治医学方论大全•》连载(9)>】
第三章 外治医学的基本内容(丁)
二、外治医学疗法的分类(三)
10.取嚏法是以药粉作用鼻粘膜,使之产生喷嚏反射,从而达到祛病除邪的外治方法。清代医家吴师机说:“大凡上焦之病,以药为末,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,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。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,即解肌也;涕泪痰涎并出,胸中闷恶亦宽,即吐也。盖一嚏实兼汗、吐二法。前贤治伤寒、中风、时疫、温病、喉风、赤眼、牙痛等证皆有嗜药。”
本法流传很久,早在西汉时期,淳于意即用以治疗妇人产后血厥,晋代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记载以治卒死。取嚏法可发散解表,通关开窍,辟秽解毒;能清泄头目清窍之邪;强心提神,安脑行气;温运和中,祛暑散寒。功效广泛。
本法所用药物或为极细末,或将丸、散制成药液,用药次数和刺激强度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。急救时以气通苏醒为度,症缓者每日间断给药3—5次为宜。给药方法,或以指蘸取适量药末抹入鼻腔,或将药液少许滴入鼻内,刺激取嚏。
11.熨法又称熨引疗法。是用特制的熨引器具,热熨人体的一定部位,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。本法古时以平底圆铜瓶,内盛热水,紧塞瓶盖,覆以绒布,在经穴部位上均匀用力熨引。现多应用特制的熨引器,为一圆柱形长筒,圆底或尖底。筒高约14厘米,直径约5厘米,尖形熨引器底部直径1厘米。筒的上部有很小的入水口,入水口高约1厘米,筒盖高约1.2厘米。用白铁皮或铜皮做成。也可用热水袋,水瓶代替。
熨引时让病人取合适体位,以便操作;时间每次5—10分钟。本法通过均匀用力,能收到温通经脉,温运脾胃,理气止痛的功效。临床上,熨腰阳关、肾俞穴可治腰痛;熨环跳、风市、绝骨穴可治腿疼;熨足三里、内关穴可治寒性胃痛、寒性腹痛及小儿消化不良;熨合谷、大椎、前后心、风池、曲池可治风寒感冒,发热头痛;熨中极、关元、三阴交、血海等穴可治痛经、闭经。
本法对药物过敏者较为适宜。结核病,急性炎症及其他热证,不宜应用本法。
12.药熨法又称汤熨。是将药物加热后置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,进行热罨或往复移动,以促使其腠理疏通,经脉调和,气血流通而解除疾苦的一种外治医学疗法。
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载有扁鹊用“五分之熨,以八减之齐(剂)和煮之,以更熨两胁下”的方法,治愈了虢太子“尸厥”(相当“休克”)症的经过。《黄帝内经》载有“每刺必熨,如此病已矣”。《肘后备急方》、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、《圣济总录》等医籍均收载了治疗卒死、卒心痛、腰腹痛、霍乱吐泻、瘙瘕积聚、跌打损伤、诸毒痈肿等疾病的药熨方药。《南阳活人书》用“阴阳熨法”即冷熨、热熨重复交替使用,以治二便不通之证。清代吴师机盛赞熨脐法是治疗中焦诸病的第一捷法。他将药制成饼剂,再以熨斗热罨的方法来治疗寒热失调诸症,饼剂分寒药、热药两种,进一步发展了“阴阳熨法”。至今,除药熨外,尚有盐熨、水熨、砖熨、壶熨等各种熨法,以其简便、实用、效验等特点成为常见病的习用外治方法。
药熨法可治多种疾病,如内科用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、急性胃肠炎、痢疾、慢性肠炎、结肠炎、胃脘痛、腹痛、中暑、积聚、鼓胀、中风偏瘫、二便不通、失眠等病证;外科用以治疗痈疽疮疡、肋软骨炎、骨质增生症、肩周炎、软组织损伤等;妇科用以治疗月经失调、痛经、闭经、慢性盆腔炎、产后腹痛、子宫脱垂等;儿科用于治疗小儿腹泻、疳积等病。
本法变内服为外治,脏腑表里之疾,均可通过重要穴位而祛除,故吴师机有“统治百病”之说。
药熨过程中,一要注意预防感冒着凉,二要注意避免烫伤。如见有头晕、恶心、心悸等不良反应时应中止治疗。皮肤感染、破损处及孕妇的腰、骶、腹部不得施以本法。
《外治医学方论大全》编委会
2024年7月7日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♻️《外治医学方论大全》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特约书稿,预计2025年3月份完成出版发行。
♻️ #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皮肤“吃”药技术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战略抓手,积极推动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……
♻️#热疗红泥浆 皮肤“吃”药技术火爆,已成趋势和潮流,属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范畴。调已疾,防未病,治好病,治未病,产学研,显神威,体验比想象更传奇…… 热烈祝贺非遗非遗邱氏中医外治疗法技术(热疗红泥浆)应邀参加“世界非遗国际展览交易会”……空前火爆,已成潮流……